Go to contents

對華貿易“28年順差”出現裂痕,應將生死寄托在市場多元化上

對華貿易“28年順差”出現裂痕,應將生死寄托在市場多元化上

Posted July. 13, 2022 07:58   

Updated July. 13, 2022 07:58

한국어

  韓國關稅廳11日表示,對本月1日至10日對華進出口業績進行初步統計的結果顯示,逆差規模達到8億美元。繼今年5月和6月對華貿易分別出現11億美元和12億美元的逆差後,連續3個月出現逆差的可能性進壹步增大。1994年8月以後持續28年的對華貿易順差基調出現了裂痕。

 目前的對華貿易逆差不是壹時的現象,而是結構性問題造成的。過去,中國只停留在從韓國進口中間材料,制造成品後出口到第三國的垂直分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上。但是最近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正在轉變為可以自行調配零部件和生產成品的尖端制造業中心國家。存儲器半導體和手機配件等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在中國國內所占的比重急劇減少,早已亮起了紅燈。相反,韓國進口中國產二次電池和石油化學產品、纖維類的規模正在大幅增加。

 如果韓國出口的支柱——對華貿易赤字長期化,整體貿易收支赤字將固定化,本來就萎靡不振的增長率將進壹步下降。進入今年以來,截止到本月10日,貿易逆差已達159億美元,已達到歷史最高值。在對日貿易逆差趨於慢性化的狀態下,美國也表現出了在本國內結束從設計到生產的全部過程的動向。

 過去,即使其他地區出現赤字,也可以通過對華順差來挽回,但現在在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利本身就不容易。更何況,目前韓國制造企業的大部分核心材料和通用產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不僅出口低迷,而且對華進口依賴度也很高。如果供應鏈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第二個尿素水事態。

現在不僅是中國的產業結構在發生巨變,而且由於新冷戰,世界分為西方和非西方,貿易格局也在發生變化。新冠疫情暴發後,因物流困難導致無法及時調配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沖擊也日常化。以過去壹樣的交易方式很難在世界市場上展開競爭。韓國有必要以原材料、零部件、裝備等高附加值產業為中心,擴大與中國的技術差距,同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必須把生死寄望於改變集中於部分商品和特定國家的貿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