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悲傷歸納法

Posted August. 17, 2022 07:58   

Updated August. 17, 2022 07:58

한국어

“我認為幹脆不出生是最好的。如果當初沒有出生,就不會有什麽痛苦。”這是與《舊約聖經》中的約伯在絕望中吶喊相似的內容,是金英夏作家的小說《道別》中出現的話。話者如此回答。“生活中不也有感受到的喜悅嗎?”聽到這句話後,他立即做出了這樣的回答。“這種有益能抵消痛苦的危害嗎?”

  有趣的是,該對話是具有與人類相似的身體的機器人類人機器人進行的對話。壹個認為最好不要出生,另壹個認為某個地方會有快樂。通過基因復制誕生的克隆將介入到此次對話中。“只要是有意識和充分智能的存在,就有義務減少這個世界上多余的痛苦。”反正已經出生了,所以要減少其他存在的痛苦。他眼中的世界是美麗的。他看著冬天的湖水說。“只是冰和水,為什麽這麽漂亮,但又那麽讓人心寒心呢?水只不過是氫和氧分子結合的物質。但是,為什麽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制作得如此美麗呢?”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痛苦,但他覺得,哪怕只是短暫地欣賞壹下它的美麗,也足以讓人感到幸福。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同意“在這個地球上,壓倒性地制造出不必要的痛苦的存在就是人類”的說法。由此得出不出生是最好的結論。這是悲傷的歸納法。他們的想法就像作家所表明的那樣,反復改變倫理學家大衛•貝納塔的著作《不如不出生》中的想法。小說以這些想法為中心,展現了默示錄式的思維方式。這是稍微黑暗、悲傷、虛無的故事。稍微抵消掉這壹點的是展開這種思維的作家的眼睛。不僅是對人類,也是對痛苦中所有存在的憐憫的眼睛,同時也是不放過冰冷世界的美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