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不是共鳴的深度,而是半徑。目前我們與別人之間的距離寸步難行。”
2022年現在的社交媒體世界乍壹看充滿了共鳴。帖子中“點贊”很多,與很多人建立了關系。但這真的能證明彼此有同感嗎?
進化生物學家、嘉泉大學創業大學客座教授張大益(51歲)認為“我們只是產生了共鳴的錯覺而已”。上月28日出版《共鳴的半徑》(海洋出版社)的張教授3日接受《東亞日報》的電話采訪時主張:“當今時代,我們只是在部落社會中通過血緣結成的最原始形態的共鳴”,“現在加速的厭惡和分裂也是因為集團的過度共鳴。”
“隨著網絡社區的建立而產生的‘數碼部族化’現象反而讓我們社會的共鳴能力倒退。在女性和男性、進步和保守分裂的自己的空間裏,只想要守護自己所屬的部落的原始本能萌芽了。(僅在部族內部)相互深有同感,所以這種同感大量創造著厭惡和歧視。”
在韓國,唯獨數碼部族化導致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嗎?張教授指出,世界上罕見的“入學考試地獄”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他指出,“韓國的入學考試制度是,與坐在同壹教室的身邊的朋友不斷競爭,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才能成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們的腦海中,只有回避他人的痛苦才能成功的認識深深紮根。”
要想糾正歪曲的共鳴,應該怎麽做呢?張教授認為解決方法也是教育。他強調:“人類的共鳴能力根據在什麽樣的社會出生、成長、處於什麽樣的文化和制度,可以充分擴張。”加拿大教育革新家瑪麗•戈登(73歲)創立的項目“共鳴之根”就是代表性的事例。通過霸淩、即興情景劇、遊戲等方式,感受對方的感情。據悉,2010年在蘇格蘭實施該項目後,得到了校園暴力大幅減少的效果。
“韓國也急需這樣的教育。在現行的正規課程中,雖然如此強調要培養數理和外語實力,但卻沒能培養出真正理解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他人的悲傷和痛苦的能力。如果韓國社會不想制造怪物,就應該立即進行共鳴能力教育。”
李素研記者 always9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