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戰勝心理創傷的共鳴的力量

Posted February. 04, 2023 07:56   

Updated February. 04, 2023 07:56

한국어

“活著就會活下去。希望我們能壹起守護在彼此身邊。”

全世界人民遭受集體心理創傷的新冠病毒感染癥(COVID-19)疫情、僅通過觀看相關視頻就留下精神後遺癥的梨泰院萬聖節慘案、依然在國民心中留下傷痕的世越號慘案……

作為首爾聖母醫院教授、大韓心理創傷壓力學會創立會長的作者介紹了多種社會災難和診療事例,幫助理解心理創傷。他指出了韓國社會對心理創傷的理解和感受性不足,並強調“最重要的是守護在受害者身邊,讓其需要幫助時觸手可及”。

“心理創傷(trauma)”的古希臘語源具有“被打穿”的意思。當我們被撕出壹道口子,遭受嚴重的內心傷時,我們就受到了心理創傷。經歷特定事件後,如果過著與以前不同的生活,那將超越壓力,接近心理創傷。因為這意味著受到了足以改變人生方向的壓倒性的影響。

引發心理創傷的最大因素是“安全感的喪失”。新冠病毒疫情導致“新冠藍(新冠憂郁癥)蔓延是因為擔心感染而選擇社會孤立的人增加。如果個人的緊張程度提高,就有可能留下心理創傷。據壹項研究,對63名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患者進行了2年的追蹤觀察,結果顯示,患病後感到慢性疲勞的人對自殺的想法更多。

如果周圍的人和社會不能產生共鳴,心理創傷的痛苦將進壹步加深。例如,向去年發生的梨泰院萬聖節慘案的受害者指責“為什麽去了梨泰院?”,對世越號遇難者家屬的回帖暴力也傷害了遇難者家屬等。作者指出,“源於厭惡和偏見的發言,是再次用火去炙烤心靈受到嚴重灼傷的人的明目張膽的暴力。”


崔智善 aurink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