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藝術界刮起的AI熱潮中“人類藝術”所具有的意義

在藝術界刮起的AI熱潮中“人類藝術”所具有的意義

Posted July. 06, 2023 07:42   

Updated July. 06, 2023 07:42

한국어

被稱為世界三大古典音樂大賽的“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每年都會以不同的樂器舉行比賽。因此,按照樂器類別,將以4~5年為周期舉行比賽。在去年自2017年以後時隔5年舉行的大提琴部門比賽中,發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當時是獲得第3名的愛沙尼亞籍大提琴演奏家馬塞爾•約翰內斯•基茨的第壹輪比賽。

將法國作曲家安德烈•喬利貝的《夜想曲》作為第壹首歌曲亮相的他在日本鋼琴家園田直子的鋼琴伴奏下,展示了抒情的大提琴旋律。事件發生在演奏開始6分34秒後。使用電子樂譜而不是紙質樂譜的園田直子的平板電腦突然失靈。沒能背下樂譜的園田直子驚慌失措,只用手指不停地敲打平板電腦畫面。雖然是大提琴和鋼琴的合奏曲,但20秒的鋼琴旋律幾乎處於靜止狀態。這壹事件被古典音樂迷稱為“所有鋼琴家的噩夢”。

這壹突發事件再次浮出水面,是因為最近在文化界刮起的人工智能(AI)及機器人熱潮。國立芭蕾舞團本月1、2日在首爾藝術殿堂CJ土月劇場推出的《物理思維+AI》是人類和AI創作的作品。國立芭蕾舞團首席舞蹈演員出身的李英哲(音)指導委員在ChatGPT上輸入關鍵詞,並說“請寫出將壹個人的人生和AI的誕生交織在壹起的簡短故事。以此為基礎,李委員利用作曲及編舞AI組成了音樂和舞蹈”。上月30日,在國立國樂管弦樂團的演出中,人類(指揮崔秀烈)和機器人(EveR-6)同時擔任指揮。機器人單獨指揮了2首歌曲。這是令人驚嘆的場面。但是壹起進行指揮的崔某坦白說:“感受到了機器人指揮者在通過交換視線與團員們溝通等方面無法超越人類。”

讓我們回到之前提到的平板電腦電子樂譜的故事吧。在國內演奏會上,演奏者首次使用電子樂譜的是鋼琴家孫烈音。2011年12月,他在錦湖韓亞獨奏家舞臺上在平板電腦上錄入貝多芬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樂譜,自己翻著樂譜演奏,壹時成為話題。10多年後的今天,電子樂譜大受歡迎,代替演奏者翻樂譜的人,“Page Turner”的領域逐漸縮小。但是,如果在去年的伊麗莎白女王大賽上,園田直子不是電子樂譜而是與Page Turner合作的話,還會不會出現像“所有鋼琴家的噩夢”壹樣不光彩的修飾語呢。

無論AI等技術多麽擁擠,藝術的感動都會發生在人的指尖上。在話劇等舞臺藝術中,即使演同樣的角色、同樣的臺詞,根據演員是誰,觀眾感受到的“演技的味道”也會有所不同。學習弗雷迪•默丘裏(1946~1991年)聲音的AI演唱了金光石(1964~1996年)的《三十歲左右》而成為話題,但未能激發原曲歌手創造的感動。這就是藝術的妙趣所在。機器通過學習跟上人類的感受性是有限的。讓人再次思考AI熱潮中的“人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