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提到全國最熱的城市時,很多人都會想起“大非洲”大邱。但氣象廳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48年裏,附近中小城市慶尚北道龜尾的酷暑天數比大城市大邱增加得更快。1973年至2020年的48年間,大邱的酷暑日每10年增加2.2天,而龜尾則增加2.7天。
特別是,如果把研究對象的時間分成壹半,分為前半期(1973年-1996年)和後半期(1997年-2020年),則差異更加明顯。大邱的高溫日從前半期24年間的23.6天增加到了後半期24年間的26.6天,相反,前半期的酷暑天數為14.2天的龜尾,後半期的酷暑天數為20.1天,增加了42%。
●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酷暑天數增加趨勢更明顯
韓國氣象廳和國立氣象科學院16日公布了以1973年至2020年8個大城市(人口100萬人以上)、8個中小城市(人口30萬人以上)、14個非城市(人口10萬人左右)等共30處觀測資料為基礎分析城市化效果對氣溫上升的影響的結果。據調查,與首爾、釜山、大邱等大城市相比,忠清北道清州或慶尚北道龜尾等中小城市的平均氣溫更高,酷暑天數也更多。
氣象廳的分析結果顯示,國內16個城市以10年為單位的酷暑日增加了1.4天,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37度。據分析,特別是過去48年間中小城市的酷暑日不僅比非城市,比大城市也增加得更快。中小城市的酷暑日每10年增加1.8天,與大城市(1.6天)相比,增加趨勢更為迅猛。
就距離較近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進行比較時,中小城市的酷暑日增加趨勢也很明顯。大邱每10年增加2.2天的酷暑天數,鄰近的慶北龜尾則增加了2.7天。清州為1.7天,比大田(1.1天)增加更快;慶尚北道浦項為1.1天,比蔚山(0.5天)增加更快。
不僅是酷暑,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也是中小城市更高。中小城市每10年的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為0.38度,比大城市(0.36度)相對較高。這壹結果與“越是大城市,城市中心效果就越熱烈”的廣為人知的常識不同。
氣象廳對這樣的結果分析說:“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氣溫上升會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大城市在1990年代以後城市化停滯不前,而中小城市直到最近人口還在增加。”
●人口密度提高導致的“城市化效果”
據研究分析,“城市化效果”對國內城市氣溫上升產生了約24%-49%的影響。城市化是指特定地區因產業化、工業化等聚集很多人,人口密度增大的現象。據推測,對於氣溫上升,城市化帶來的效果是中小城市占29%-50%,與大城市(22%-47%)相比更大。
氣象廳表示:“如果把總人口視為100,那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口比率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最高點約52%,此後壹直持續減少或處於停滯狀態。相反,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口比率持續增加,最近達到了31%的最高點。”研究結果還說明,城市和非城市之間氣溫偏差的增加趨勢在48年中,前24年(1973年-1996年)在大城市較大,後24年(1997年-2020年)中小城市更大。可以說,酷暑從大城市傳遞到了中小城市。
此外,京畿道楊平、忠清北道堤川、慶尚南道統營等14個人口在10萬左右的非城市平均氣溫在過去48年間每10年上升0.23度,酷暑日每10年增加1.1天,與城市相比,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和酷暑日增加趨勢都比較弱。
金藝允記者 yea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