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長達51頁的低出生率對策,明確目標才能成功

長達51頁的低出生率對策,明確目標才能成功

Posted June. 26, 2024 08:02   

Updated June. 26, 2024 08:02

한국어

不久前見到的壹名中小企業代表對幾家大企業開始發放生育獎金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理由是,“這樣的新聞反而讓中小企業勞動者不僅感到被剝奪感,還會因為‘中小企業是無計可施的’而離開。”政府19日公布的《旨在扭轉低出生趨勢的對策》讓我想起了他的臉。看到這壹對策後,他經營的企業裏的職員們是否認為“值得生孩子”呢?

讀了足足有51頁、接近小冊子水平的對策,覺得它比至今為止出臺的低出生對策有進步。工作與家庭兩全,即致力於在工作的同時保證充足的育兒時間,在這方面的對策上下了功夫。政府將引進短期育兒休假制度,或向育兒休假期間選拔代替人力的中小企業發放補貼(事實上,之前沒有支援這壹點更令人驚訝)等,就是代表性的例子。在房地產領域,僅憑打破“特別供應機會壹生只有壹次”的原則,也能感受到減輕生育、育兒家庭對房子的擔憂的意誌。

盡管如此,年輕人之間卻出現了“不知道我們喜歡什麽,壹股腦都放了進去”和“為了讓買房子而給貸款,難道是低出生率對策嗎”等批判之聲。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呢?

首先,缺乏準確指出政策對象心中所想的“壹點”。例如,看看在產假中也可以連同申請育兒休假的方案吧。勞動者們是否使用育兒休假,都是要看眼色的。對策是為了減少這種負擔,但仍然讓勞動者承擔申請的義務。相反,如果產假結束後自動開始育兒休假,只有在不想連續使用育兒休假的情況下才需要表明理由,負擔就會大幅減少。也有企業已經這樣做了。

給人的另外壹種強烈的印象是,因為加入了第二種可能的所有對策,連政府都混淆了要以誰為對象。韓國經濟研究院的《收入等級別生育率變化分析和政策含義》報告顯示,15歲-49歲戶主中收入下位階層的生育家庭比重與2010年相比,2019年減少了51%。相反,同期中產階層和上層階層分別減少45.3%和24.2%。

這意味著,收入越少,就越不生育。相比大企業,在其他公司上班的人處於收入下位階層,相比正式員工,非正式員工屬於收入下位階層的可能性更高。他們大部分都不敢利用彈性工作或育兒休假,因此無論怎麽獎勵,都不會有效果。將新生兒特例貸款資格條件放寬到夫妻合計年收入2.5億韓元的政策,對他們來說也是別人的故事。

沿襲外國制度、未能形成共識、效果評價不盡如人意……

這是政府出臺此次對策時對此前低出生率對策的評價。如果下次不想再次出現同樣的“反省內容”,政策目標應該更加明確,成果目標應該更加具體。如果入駐地方產業園區的中小企業出現出生率上升的事例,才能看作是抓住了扭轉局面的機會。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