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沒有實際見面就無法了解

Posted August. 17, 2024 08:06   

Updated August. 17, 2024 08:06

한국어

這是10年前在日本大學研修時發生的事情。利用假期騎自行車縱貫日本列島的過程中,在劄幌的青年旅舍見到的男性以日本國內的嫌韓報道為基礎,對韓國提出了批評。在逐條反駁稱“嫌韓報道誇張了極少數事例”後,他讓步說:“只在媒體上接觸過韓國人的想法和行動,但那是千篇壹律的,而且是拘泥於框架之中的。”他還提議“以後壹起騎自行車吧”。

我和他旅行後回到東京,壹起騎自行車。我們還壹起參加了在千葉舉行的200公裏自行車比賽,多虧他和他的熟人不顧自己的成績,前後護送,我才得以順利完賽。

看到本月初公開的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保社研)的社會統合調查結果,想起了當時。調查中,92.3%的國民回答“社會矛盾中保守和進步之間的矛盾最為嚴重”。另外58.2%的人表示“無法與政治傾向不同的人戀愛、結婚”,33%的人表示“無意與政治傾向不同的朋友、熟人壹起喝酒”。

區分“我們”和“他者”,警戒自己和其他人是人類所具有的“部落本能”。但是,過去在家庭聚會、同學會、聚餐、家長聚會等場合,無論是出於自願還是他人意願,都有機會與他人見面。在報紙和電視新聞中也能均衡地接觸到贊成和反對意見。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通過智能手機、聊天工具、社交網絡服務(SNS)等,不與陌生人面對面地處理事情變得很自然。另外,經過新冠病毒感染癥疫情擴散期,大多數國民已經習慣了非面對面。YouTube等代替了報紙和電視的大部分位置,只聽想聽的話,嗜好相似的人聚集在壹起的傾向也越來越強。

那麽最好不要見陌生人。201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組以乘坐通勤列車的市民為對象進行了實驗。登機前大多數人都說:“不想和陌生人說話。壹個人去會更好。”但是實驗結果顯示,比起獨自上班的人,接到“和陌生人對話”指示的人回答說“上班時間更愉快”。

同年,德國周刊《德國之聲》開始了“德國在說話”的企劃。其宗旨是通過網上問卷調查,讓想法截然相反的人見面。這壹計劃擴散到了整個歐洲,結果令人吃驚。難民、極右主義者、同性戀者和虔誠的天主教徒留下了相互理解相當部分的後記。《德國之聲》主編在自己的書《無厭的生活》中寫道:“很多參加者都期待爭鬥等戲劇性的事情,但實際發現的卻是同意和共鳴。”(東亞日報也通過2020年“兩個極端相遇”的企劃,報道了不同想法的人們通過對話相互理解的樣子。)

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每次選舉時,筆者在和配偶對話選了哪位候選人時,都選了不同的候選人。但是17年來我倆壹直過著沒有問題的婚姻生活。另外,進步和保守政權都出入青瓦臺,這讓人了解到,進步的絕大多數不是從北左派,保守的絕大多數也不是土著倭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不是在進步和保守的某個極端,而是在其間各種光譜圖的某個地方。而且那是沒有實際見面就無法了解的事情。就像10年前日本男性見到筆者後,才知道韓國人與厭韓新聞中的韓國人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