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6月朝鮮軍人闖入宮中後,日本和清朝立即出兵。繼日本派遣軍艦和300人到濟物浦之後,清朝也派遣以廣東駐軍為主的3000名兵力登陸南洋灣。在一觸即發的危機中,兩國開始交涉,清軍甚至將兵亂背後的大院君綁至天津。
作者作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一直研究東亞近代史,他在該書中追蹤了19世紀後半期韓中日三國間的國際關系被並入近代世界秩序的過程。作者特別將寅午兵亂視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製瓦解的歷史事件。當時,清朝在鎮壓兵亂後繼續在韓半島駐紮軍隊,深度幹預朝鮮內政。這是違背了根據儒教秩序,作為宗主國只行使禮儀性權限,不幹涉朝貢國內政的朝貢體製傳統的行為。
中國如此傾向於擴張主義,直接原因是當時日本、俄羅斯滲透到東亞地區。不僅是中國北部,離首都北京不遠的韓半島也是本國安全的核心緩沖國。
有趣的是,鴉片戰爭以後,與西方列強簽訂屈辱性外交條約的清朝要求朝鮮通過與列強的條約開放港口。這是旨在拉攏西方列強牽製日本和俄羅斯的所謂「以夷製夷」戰略。但這意味著朝鮮被編入以對等主權國家之間的外交行為為基礎的「近代世界秩序」。換句話說,正如這本書的題目所暗示的那樣,這是以宗主國為頂點的東亞世界秩序消失的終結。
最近,由於北京冬奧會的裁判爭議,反華情緒高漲,如何看待中國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在成為6·25戰爭分水嶺的毛澤東決定中國參戰之前,19世紀清朝的膨脹主義是改變圍繞韓半島的東亞世界秩序的一軸。
金相雲 sukim@donga.com